两次怀孕之间的间隔时间可能会对健康有影响。在计划下次怀孕时,了解怀孕时间可能产生的影响。
来自妙佑医疗国际员工
考虑再要一个孩子吗? 两次怀孕之间的时间(称为妊娠间隔)是计划生育的一个关键部分。并且它影响的可能不止是孩子年龄差距的大小。它可能还会影响您的健康和孩子的健康。以下是您需要了解的一些事项。
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想或不想再要一个孩子,可以帮助您为未来做好准备。您可能想开始为再次怀孕做准备。如果不想怀孕,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避孕措施也很重要。
如果决定尝试怀孕,请了解时机的不同。研究表明,怀孕间隔时间的长短可能会影响怀孕者和胎儿的健康。
在活产后六个月内开始妊娠,出现某些健康问题的风险较高。但研究尚不清楚怀孕间隔是否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这些问题包括:
- 婴儿在怀孕 37 周前出生,也称为早产。
- 婴儿出生体重低。
- 婴儿出生时有健康问题。这些健康问题被称为先天性疾病,有时也被称为出生缺陷。
对于怀孕者来说,在活产后六个月内开始妊娠会增加贫血的风险。贫血是指血液中没有足够的健康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身体组织。
怀孕间隔过近也可能导致身体没有足够时间从妊娠期完全恢复。例如,怀孕和哺乳会降低身体储存的某些营养素,尤其是叶酸盐和铁。如果在这些营养素恢复到健康水平之前怀孕,可能会影响怀孕者和胎儿的健康。
两次怀孕间隔时间过长可能会增加某些健康风险。例如,患子痫前期的风险可能更高。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状况,可能会导致怀孕者和婴儿出现健康问题。也可能有更高的难产风险。
目前尚不清楚为何两次怀孕间隔时间过长会带来健康风险。有可能是怀孕对子宫支持胎儿生长的能力有持久的积极影响,但这些积极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产后再次怀孕的时间最好等待 18 到 24 个月,但不要超过 5 年。这可降低健康问题的风险。
有些人的最佳怀孕时间可能不同,包括以下人群:
- 年龄超过 35 岁。
- 之前有过使用体外受精的妊娠。
- 之前有过未足月分娩的妊娠。
- 有过子痫前期。
- 曾在怀孕 20 周或之后发生过妊娠丢失(即死产)。
- 曾做过剖腹产。
如果您符合其中一项,请与医疗护理专业人员讨论适合您情况的适当怀孕时间。
此外,这些风险和建议通常不适用于发生过流产(即 20 周前的妊娠丢失)的人群。如果您健康并且感觉已经准备好,发生流产后没有必要等待一段时间再怀孕。如果您连续流产两次或以上,在尝试再次怀孕之前请咨询医疗护理专业人员。
选择何时要孩子是个人决定。计划再次怀孕可能需要您考虑很多事情以及可能的健康影响。在您仍在考虑再次怀孕的时间这一期间,请使用可靠的避孕方法。
请记住,再生一个孩子没有所谓的绝佳时机。即使精心计划,也不一定能控制怀孕的发生时间。但是,了解可供选择的避孕方法并了解与怀孕时间相关的可能风险可能有助于您在扩大家庭规模时做出明智的决定。
显示参考文献
- Zion Shachar B, et al.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Optimizing time between pregnancie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earch. Accessed Aug. 14, 2024.
-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Obstetric Care Consensus No. 8: Interpregnancy care. Obstetrics & Gynecology. 2019; doi:10.1097/AOG.0000000000003025. Reaffirmed 2021.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Early pregnancy loss.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https://www.acog.org/womens-health/faqs/early-pregnancy-loss. Accessed Aug. 14, 2024.
- Liberman RF, et al.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and prevalence of selected birth defects: A multistate study. Birth Defects Research. 2022; doi:10.1002/bdr2.1960.
- Petersen JM, et al. Short interpregnancy intervals and risks for birth defects: Support for the nutritional depletion hypoth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1; doi:10.1093/ajcn/nqaa436. PMC8168364.
May 10, 2025Original article: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healthy-lifestyle/getting-pregnant/in-depth/family-planning/art-20044072